《鬼子来了》是在讽刺自己的民族?

更新时间:2024-09-28 17:00:03 人气: 作者:珊珊 纠错/删除

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 一提起战争题材的**,可能很多人都会立马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黑鹰坠落》等这些国外的优秀影片,仿佛一时间想不起来好的国产战争**有哪些。

《鬼子来了》是在讽刺自己的民族?

那么,在这儿我就安利两部评价比较高的国产战争题材**,然后谈一谈它们对于战争的诠释,还有揭示的一些道理。

该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

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谷子地找不到组织,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

《集结号》使中国战争**进入了正面书写普通士兵个体生命价值的时代——即使最后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即使他们的牺牲只能给他们的家属带来700斤小米,即使那些战士明明是牺牲的却被列为“失踪”,可能到最后连个名分都得不到。在战争中,他们普通的像尘埃,他们坚硬的像城墙。

《集结号》有很多地方其实也在向美国的战争**学习:美国的战争**中,将军、领导一向是居于幕后、不加以突出表现的。看看之前的国产战争片,通常是大肆渲染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一片歌唱英雄、赞美领导之声,普通的士兵们则为了虚无的理想、主义和看不见的人民而死。

但是在《集结号》中,他们是为了看得见的兄弟而死,为了看得见的信任而死,他们没有说一句空洞和美丽的废话。它摈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荒谬绝伦。它没有歌颂,甚至也没有批判,而是以冷静的叙事角度讲了一个极为残忍和迷乱的战争故事。

有的观众看了以后这么来形容这部影片:一次事先未知、有去无回的战役;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一位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军官;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所演绎的不为人知的战争故事。

就在《集结号》打动中国网友的同时,也打动了一个日本网友。上面这张照片,是《集结号》日语版的封面,名字叫做《战场的镇魂歌》。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片名改为《国共战争》,从弹幕上可以看出,影片一开始日本观众是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结果看到最后,发现这部**真的还不错!!甚至让日本网友觉得中国**超过了日本**。

接下来介绍的是,姜文导演的一部战争题材**——《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国产战争题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末期,河北某偏僻乡村挂甲台的老实村民马大三迎来棘手难题:某人将分别装有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汉奸翻译董汉臣的麻袋扔给他,声称不日来取,却迟迟不见其来。

厚道的马大三一边将两人当亲爹娘侍奉,一边同村人商议计策,最后决定将两人处死,但终因“天意”不了了之。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由日方,然而日方并无“以其礼还其礼”的教养。

看了前半段你可能会一直笑,到了后半段就渐渐笑不出来了,看完了之后只会觉得深深的悲哀。在抗日战争中,我们是胜利的强者,也是被侵略的弱者。整部影片发人深省,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抗日神剧的年代,是不是更应该理性、真实地去看待那段历史。

《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一反中国**传统的叙述和铺垫方式,异常坦率直接,充满力量与激情,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整部影片反映了中国人忍让但坚韧不拔的性格,观众可以看到在中国人心底里流动的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善不能被随便欺侮。

**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这一点让我从中看到了些许鲁迅先生的影子。

黑白**的真实感和记录感给予观众真实的回馈,手持摄像机的摇晃感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画面的撕裂。这部**里包含着姜文对那段历史的解读。影片中过多的展现中华民族的愚昧无知,对民族的讽刺,其实是在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揭示历史的另外一面。如此不落俗套在众多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才会脱颖而出。

另外,附上两段姜文导演的自述,了解一下他拍这部**的初衷。

1、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

姜文说:这部**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2、我为什么不在影片中让中国观众痛痛快快地“打”鬼子?

姜文说:拍这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一些抗战题材的“老片”可能会给人,尤其是给日本观众造成的一些误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片子都是很好的,确实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但这些**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说,这些老**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并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轻人说:你们看,中国的老百姓哪一个不是间谍,他们哪个不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既然他们“全民皆兵”,我们就可以对他们“全民歼灭”。于是,我们的这些老**成了他们掩盖当年屠杀中国平民的把柄。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而我们现在拍**,就再不能给日本人这种口实了。

我觉得通过拍一部**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我拍《鬼子来了》就是试图让观众明白,如果想避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除了过嘴瘾还有什么办法。我不敢说《鬼子来了》给出了这个结论,事实上我一个导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个方向吧!

目前看来,辣眼睛的抗日雷剧风头依然不减。曾经民族留下的伤痛被一次次用低劣的手法搬上银幕,无论片方还是部分观众却都乐此不疲。或许,“神剧”以这种表现形式能让观众享受到打洋鬼子的民族快感。可是,十四年抗战的对手如果是电视机那样弱,反倒是贬低了先烈的付出。

常言道,好的战争**都是反战的,同样,好的抗战**,都力图表现那段 历史 的艰难,通过影像去还原战争的残酷。

许多优秀的**导演,都坚持这一原则,比如姜文这部尘封已久的《鬼子来了》。**讲述了生活在偏远农村的一拨村民看守俘虏,最后弄巧成拙惨遭屠村的故事。

第一次看,许多人会感觉怪怪的,以往的抗日影视阵容势力比较复杂,日军,国军,共军,平民,土匪,汉奸应有尽有。

《鬼子来了》中只有平民和“鬼子”,简单的二元对立。

翻译官董汉臣不是普通汉奸,他是日军编制内的,剧情上没有形成单独的势力。国军只在片尾受降的时候出现,杀了为乡亲报仇的马大三,片中有关抗日的情节都没参与。我党的民兵,也只是在村民的讨论中出现过,从未露面,只捎话让处决俘虏。这样的安排,在之前同题材里可以说前所未见。

不仅如此,姜文还加入了神秘的角色,就是给挂甲台村民送来两个日军俘虏的人。那晚月黑风高,当事人马大三没看见神秘人的脸,神秘人不管怎么问,只说自己是“我”,这让观众和村民都摸不到头脑。

**原著尤凤伟的小说《生存》里提到,抓俘虏看俘虏的都是民兵队,到了**里却没了民兵什么事。

这部**其实在做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 ,抗日期间军队只是少数,平民才是大多数。在**涉及的这段时空里, 排除了其他因素,只有平民和鬼子正面对峙,就能看出这段反侵略的 历史 为何如此艰难。

让人感到奇怪的不仅是传统角色的缺失,还有**色彩 。**从头到尾都是黑白胶片,直到最后十几年才有彩色 。这跟他前一部全片彩色,结尾黑白设定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恰好是截然相反。

主角马大三之前愚昧的一生是灰暗的。在最后被斩首时,他的主观视角里的世界出现了色彩,他的头颅也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安排堪称精巧。

同样使用黑白镜头表现抗战的还有陆川的《南京,南京》。 黑白镜头不仅仅是一种沉痛缅怀的感情倾向,也是表明了如实反映 历史 的态度。

因为黑白镜头的处理,**里的光影显得尤其让人敏感,有两处精彩的投影就因此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村民隔着布帘审屋子里的俘虏,阳光从屋外照进来,从俘虏的角度来看,几个村民的形象就像皮影一般。几个村民早已露过脸没有必要再搞神秘,这样安排,就是为了泛指整个平民群体。

之后,日本老兵教新兵欺负中国农民的戏,同样是拍两人在地上的影子,同样的是在泛指侵华日军的情况。

虽然**最大程度的简化了角色和剧情,可是它的野心很大,拍的是一个小小的花甲台村,想表达的却不限于此。在日军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国有无数个花甲台村在遭受磨难,而马大三生活的花甲台村只是剪影中的一支而已。

沉重的主题加上黑白的色调,**却并不无趣。片子里加入了不少视觉奇观和让人感到新鲜的桥段来舒缓气氛。

比方说利用语言不通来制造考点。审犯人时,日本兵花屋小三郎用日语不断挑衅,翻译官董汉臣用汉语交代日军火力部署。两人一人一句交叉着节奏极快,完了还整齐地喘气。花屋以为翻译官在翻译他的话所以还对董汉臣表示赞许。

花屋为了激怒村民让董汉臣教自己用汉语骂人,董汉臣却教了一句“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你是我的儿”。说这句话时花屋以为是脏话,所以一脸挑衅顺着如此逗的话,场面一度很奇特。

**里诸如此类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花屋小三郎想象中来杀自己的村民都像自己一样裹着被子拿着武士刀;村民里唯一的明白人老太爷一次次用夸张的表情告诫后辈“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刨坑埋了”;清朝侩子手拿腔拿调地故弄玄虚,把村民唬得跟着跑来跑去地看,自己却没把捆牢的鬼子杀死;以及结尾,马大三因为去战俘营报仇而被莫名其妙的斩首……

如果说第一次看**是被姜文导演的魅力所吸引,那么几次看下来反而少了热闹,多了反思。

当**里只有一群手无寸铁的平民时,导演为我们揭示了战争如此艰难的原因。村民一面害怕鬼子,另一方面还尽力讨好,村里大婶昂着头说:“行的正,走的端”,鬼子不敢把她怎么样,麻地木对赤裸裸地侵略者抱有幻想。与那些电视剧里从没见过鬼子听战士讲几句话就坚定抗日的农民相比,不知要真实多少。这也就侧面说明了反侵略为什么持续了这么多年。

抗日雷剧始终有个无比矛盾的坑,那就是不断被抬高的抗日者能力和不断被弱化侵略者能力,与抗战打了十四年之久这一事实的尴尬对比。

那些优秀的抗日题材中影视作品,如《平原游击队》、《亮剑》等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会刻意弱化侵略者的战斗力,也不回避当年国家军事落后的事实。能成为经典的抗日故事,都是用血堆出以弱胜强的故事,而不是主角开挂虐杀低幼智商侵略者的故事。

或许,《鬼子来了》相比于抗日雷剧胡闹的表现,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对于本民族某些正常存在的劣根性有过多的夸大,而这也是正常的影视表现手法,从根本上说是最真实的反应。不过,从尊重还原 历史 整体立场来看,我们愿意相信这是只一次操作失误。

热门攻略排行榜